《牧童》说课稿
作为一名老师,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,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。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《牧童》说课稿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《牧童》说课稿1一,教材分析
《画家和牧童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。这篇生动的儿童故画,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,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。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,实画求是,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信戴嵩敢于面对错误,虚心谨慎,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。故事情节曲折,人物角色鲜明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,在读,议,演,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。
二,学情分析
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,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,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。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戴嵩的相关资料,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差距悬殊,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。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,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,引导学生入境悟情,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,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。
三,教学目标
知识与技能:
1,会认13个字,会写12个字。
2,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。
3,正确,流利,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。
过程与方法:
学生通过朗读,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,谦虚谨慎,牧童实事求是,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。同时积累课文中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
情感态度价值观:
结合插图展开想像,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,也要谦虚谨慎。
四,教学重难点:
重点:会认13个字,会写12个字。
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。
正确,流利,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。
难点:结合插图展开想像,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,也要谦虚谨慎。
五,教学方法:
1,说教法
为了达到目标,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,解决疑点,结全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,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方法:
1,情境教学法:教师和学生谈话,激发感情,引起兴趣。
2,提问教学法: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,逐渐深入课文。
3,点拔教学法:引导学生展开联想,拓展思路。
2,说学法
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。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,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,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,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,合作性,发展性,创造性。具体学法如下:
1,勾画学习法:勤动笔,积极读书。
2,观察学习法:让学生通过观察,展开想像。
3, 探讨合作学习法:学生之间互相探讨,合作学习,共同解决问题。
4,表演学习法: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,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。
六,教学准备:
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。
课外收集大画家戴嵩的和生平介绍,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。
七,教学过程:
一,谈话激趣
1,朋友们,你们喜欢画画吗 你们喜欢画什么呢
2,大家喜欢的东西各不相同,有一位画家特别爱画牛,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欣赏他的两幅画吧。出示《三牛图》和《归牧图》。
3,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些什么呢
4,这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画家戴嵩。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他画牛的故事。板书课题:《画家和牧童》画家写的大,牧童写的小,学生齐读。
二,比较发现,导入新课
1,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吗
2,本领如此高超的大画家和一个小小的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
三,激发兴趣,朗读感悟
1,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,自己读读课文,在课文中找答案。
学生自由读课文。
2,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。谁来说说,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
生:我知道了戴嵩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。
生:我知道了牧童是放牛的孩子,所以他知道戴嵩画的斗牛图画错了。
生:我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,还是个虚心的画家。
3,大家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,还是个虚心的画家。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呢 请你再默读课文,用笔划出来。
4,学生默读课文。
5,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,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。(学生读第一自然段)
他的画一挂出来,就有许多人观赏。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,有钱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。
A,找到了这句话的小朋友请举手,请大家自己读一读,找一找,你从哪个字词中感受到他的高超本领。
B,如果你是一位欣赏的观众,看见戴嵩的画挂出来了,你会怎么招呼别人也来欣赏 如果你是唐朝的有钱人,你会怎么说,怎么做
C,可见,戴嵩的画技是非常高超的,他的画也很受欢迎。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人们对戴嵩画的喜爱吗 (个别读,评价,分组赛读)
D,是呀,他的画一挂出来,就有许多人观赏。你能不能也用上一,,,,,就说一个句子。
E,小朋友的句子说得这么好,真了不起,我们再读这句话相信会读的更好了。
F,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,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
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,一会儿轻笔细描,很快就画成了。知道戴嵩画画得很快。
1,读一读,想一想,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(理解沉思片刻)
2,请我们班的小画家也来浓墨涂抹,轻笔细描。
3,看画:哪个地方是用浓墨涂抹来画的,哪个地方是用轻笔细描来画的。
4,指导朗读:画的方法不一样,我们读的也要不一样,谁来读读。个别读,齐读)
5,你能用上一会儿……一会儿……来说一句话吗
6,戴嵩的画很快画成了,围观的人是怎么夸赞的 请大家读读课文,找出相关的句子。
7,出示句子,你想学着谁的样子夸一夸呢 自己试着读一读。(指生读――评价――齐读)
8,分角色朗读并加上动作。
9,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吗
不是,还有很多人。如果你是围观的人,你会夸赞什么呢
这么多人,你一言,我一语就是课文说的纷纷夸赞。
10,正在大家纷纷夸奖之时,你听到了什么了 看到了什么
人们都夸奖戴嵩的画画的好,可是一个小小的牧童却大声地说:画错了画错了,这声音是多么的与从不同。真像一声炸雷,把人们 ……此处隐藏28124个字……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?
3、你会背这首诗么?
4、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?
5、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?
调查中我发现:80%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,95%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,70%的学生会背这首诗,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%,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。
根据学生的实际,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,依据课程标准“知识与能力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价值观”这三个维度,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、认知水平的基础上,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。
二、教学目标:
1、熟读并背诵古诗,感知古诗大意。
2、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,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、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。
3、通过学习,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,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。
教学重难点: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,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、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。
三、说教学方法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儿童是用色彩、形象、声音来思维的。”所以教学本首诗,我准备采用“诵读法”、“重点字词剖析法”、“情景教学法”、“设景想象教学法”来展开教学。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,体现“快乐读美文,轻松学古诗”的教学理念,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。
四、说教学过程
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:
(一)欣赏音乐,走进《牧童》。
课前,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《田园之歌》让学生欣赏,并这样引导:是呀,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。其实,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,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,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,甜美的微笑,我也很快乐。说说看,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?
一石激起千层浪,在学生情趣高涨时,我顺势导入:现在,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——《牧童》。
这样,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,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。形成了“未成曲调先有情”的良好课堂基调。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,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。
(二)品读古诗,读出味道。
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。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,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:
1、读正确。
首先,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,重点认读:“铺”、“蓑”、“卧”并指导写法。
2、读出节奏。
初读后,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,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、轻重缓急。
3、读出内涵。
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,我这样引导:诗词言情,诗词言志,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,是一幅画。我想知道,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?
(1)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。
学生可能会说: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。我仿佛看到了草地、牧童、蓑衣、月光等,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,学生可能会说。
如此,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,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,使诗中的景、人、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。在此基础上,让学生连词成句,说出整首诗的意思,体现了学习的梯级,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。
(2)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
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,我追问,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?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?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,悠闲的小牧童。(板书:快乐悠闲)那么,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?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?让学生品读诗句,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。原来,一切景语皆情语。此时,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。
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,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,让学生边读边思考,锻炼学生的听、说、读和概括能力,从而解决教学重点。
(三)走进诗境,感悟诗情。
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,我以“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?”一问,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。
预设一:抓住“铺”想象画面,品味“弄”感受情趣。
当学生说:从“笛弄晚风三四声”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,我追问:是谁在吹笛子?在什么地方吹?此时,我适时播放音乐《牧笛笛子》,未见牧童,先闻其声,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,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“弄”字所蕴含的情趣。
接着,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,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,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:同学们,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?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?以此引领学生感受“铺”字用词的精妙。
“只有入境,才能悟情。”本环节中,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、认知特点,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,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。美的画面,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,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。
预设二:想象“卧月明”,感悟诗中情。
有的学生可能会说:从“不脱蓑衣卧月明”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。我先出示课件:《牧童休憩图》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,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,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?
学生很快找到:“不脱、卧”这两个词。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:他为什么不脱蓑衣?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?怎样躺?把“卧”换成“坐”或者“立”,行吗?这样,学生在交流中、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。
这样,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,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,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,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,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,从而真正学有所获。
接着,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,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:躺在柔柔的草地上,闻着青草的芳香,望着天上的明月,享受着晚风的抚摸。此时此刻,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,你会想些什么?做些什么?
在美妙的遐想中,学生融入诗境,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,由此抒发情怀,发表见解。此时,学生化牧童为自己,化自己为牧童,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。
(四)探作者心,窥别样情。
读诗,不仅要读出诗中画,还要读出诗中人。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,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。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,我这样引导:同学们,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。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,令我们大家陶醉,也令诗人吕岩陶醉。其实,吕岩喜欢牧童,还有另外的原因呢。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。
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、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,我创设意境,学生配乐吟诵古诗。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。
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,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。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。
(五)拓展延伸,背诵积累。
学习古诗,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,所以在学生“意犹未尽情犹未止”时,我出示了一组以“儿童生活”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。
文档为doc格式